English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十大发展

1999-03-26 来源:光明日报 简新华 我有话说

改革2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既有在原有基础上的修改、补充、完善,更多的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变革和创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一)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改革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排除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外,完善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克服了社会主义已经解放了生产力,不存在还要解放生产力问题的片面性,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对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大多数人认为,尽管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只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但仍然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如果没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所以仍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从经济上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不可逾越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克服了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倾向,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右的错误倾向,是改革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发展。

(三)形成了新的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形成与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极不相同的新的所有制理论。在所有制结构上,新理论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公有制经济的涵义上,新理论认为:公有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内涵的特点不是纯粹单一化,而是复杂多样化。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上,新理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四)形成了新的分配理论。分配领域是改革中在思想理论上最早进行拨乱反正的领域,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与传统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有重大差别的新的分配理论。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新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个人收入的分配不是实物分配,应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变行政化为市场化;按劳分配不等于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

(五)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是改革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最主要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根本不同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六)形成了新的企业制度理论。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企业制度,所以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只有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企业制度理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兴起和深化,逐步突破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传统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理论,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理论。新的企业制度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制。

(七)形成了新的宏观调控理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只有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理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理论。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认为:市场经济虽然能够带来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市场失效或失灵的情况,政府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宏观调控的方式,不是以直接管理为主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不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而是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而是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主要运用财政、金融、产业、人力、收入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活动。

(八)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本上不研究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消费支出、消费动机、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主权、消费发展趋势等问题。新的社会主义消费理论认为:必须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水平,引导合理消费;居民必须正确处理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国家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既要防止忽视人民生活、限制消费的低消费倾向,又要反对不顾经济发展的可能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倾向;消费水平既要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消费增长的速度又不能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九)形成了新的发展战略理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含与经济发展战略有关的内容,但没有使用经济发展战略这个概念,更没有对经济发展战略作专门研究。直到改革兴起以后,中国的经济研究者才开始使用经济发展战略一词,形成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热潮,逐步提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和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着重联系中国的实际,提出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指导中国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调整。

(十)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新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这一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转变必须同时进行、相互配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